《艾蜜莉在巴黎》在紅什麼?在這個#的時代,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標籤化,但是巴黎不能!】

文/Chloe Lai

 

巴黎學熱潮

 

不管你喜不喜歡Netflix的原創影集【艾蜜莉在巴黎】,不可否認的,她的確帶動了一股對「巴黎」的討論熱潮 。透過社群媒體大量細緻而豐富的正反討論(大部分是反的..) ,儼然在全世界成了「巴黎學」。從【慾望城市】到【艾蜜莉在巴黎】,隱藏在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從來不是那座城市, 而是"女人。但是,巴黎X女人,這可是全世界最難以之解謎 ,而卻又因為「她們」的難以解謎,才讓她萬分迷人。巴黎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夢,粗魯白目的美國艾蜜莉,使很多法國人或愛巴黎的外國人、恨巴黎的外國人,都引起一種被冒犯的感覺。「巴黎」被符號化的東西實在太多,編劇僅能控制劇情的發展,卻無法馴化觀眾看這部劇的觀點,一間餐廳、一個街角、一間咖啡廳、一件服裝、一杯紅酒,更不要說一個巴黎女人,這些尋常的東西被放在巴黎,對每個人來說,就馬上有了各自不同的涵義。例如我就不會想去理解來自美國的艾蜜莉或是來自中國Mindy,雖然她們也代表著某種象徵意義。搭配著角色台詞與美到不行的巴黎街景,整個劇變成一場豐富的流動饗宴,在每個人心中自動發酵,各自闡述,就這點來說,我倒覺得頗「巴黎」的。

 

 

相互碰撞才會有化學反應 

 

最被大家詬病的,「Emily in Paris」充斥著對巴黎的刻版印象或是不切實際的幻想,以及法國人對美國人的種種不耐或不以為然—-其追根究柢也是刻版印象。但只要你能辨識其中的刻版印象,其實反而是帶給我最多樂趣的地方,我把這兩方的衝突當成一種反覆的正反辯證,女性主義VS法國女人對性感想法;到底是flirting(調情)還是性騷擾? 生活要樂觀正向還是一場悲劇? etc…

全劇裡我最有共鳴的角色是艾蜜莉女主管Sylvie,我喜歡她, 不論是她的服裝,她的優雅或她的窘迫。可以說,如果沒有她的對照,整個劇難免就有點蠢,在各個方面。還有一個我很感興趣的地方是影集以社群媒體的角度切入,這不僅是世代之間(年輕網路社群世代的興起)的辯證,更是精品王國法國目前所面臨的矛盾。 像小甜甜一樣傻白甜的艾蜜莉,靠著她美國觀點的社群媒體行銷敏銳度,挑戰了法國這個塑造上流奢華的私有性與神祕感,而一切都跟「錢」有關,同樣也還在辯證中。

 

唯一我可以確認的是在這個#的時代,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標籤化,但是巴黎不能。

 

在看每一集時,激發我很多我在巴黎服裝採購與旅行時所見所聞,想起一些很想跟大家分享的觀察或趣事,這也是我觀看時所獲得的樂趣。 劇中主要的四位女性角色,法國女性上司Sylvie,芝加哥的行銷碩士艾蜜莉,像天使一樣的巴黎年輕女性藝術工作者卡蜜兒,與中國拉鍊大王的逃家富家女Mindy,對非法國女人來說,她們不正是各自代表全世界的女性可以選擇投射的對象嗎?至於「要穿得像巴黎女人一樣」這件事情,從來不只是她穿了甚麼。

 

 

全身香奈兒並不會瞬間讓妳變成巴黎女人,但是把具有美感的衣服有意識地穿在身上確實是第一步,這也是在做Art2Wear採購時心心念念的重點。

 

而第二步就是如何搭配,穿出衣服的氛圍,當然這就是我們的強項了!()

至於第三步,就是找出妳自己是誰了!

 

最後分享一個有趣的經驗,其中最讓我啼笑皆非的是,第一集的最後,艾蜜莉因為使用了按摩棒的插座導致整棟房子跳電!!(這個設計也太慾望城市了吧) !我要說的是,本人真的曾經發生半夜12點在我所租用的巴黎老房子中跳電的經驗,當時緊急call正在酒吧喝酒的房東(還好他還沒喝醉)來幫我們把電找回來!!!!但是那是因為本人我在開烘衣機的同時,插了吹風機的插頭吹風機應該才是最容易讓18世紀的巴黎公寓跳電的吧!!!

 

 

疫情之下永不凋零的巴黎美夢

 

充滿希望地做做美夢,算是上天給人類的禮物之一,2020年,我們感謝「巴黎」還能為人類造就一場華麗的美夢。就讓我們開始一場Art2Wear ft. Paris,隨時都可以出發的巴黎小旅行吧!歡迎妳來Art2Wear跟我們一起做做美夢,激發妳穿搭的想像力,不管是想變成Sylvie、艾蜜莉、卡蜜兒、Mindy,還是成為妳自己,都可以在Art2Wear裡找到妳屬於的那身美好裝扮!

 

 

這部影集是由慾望城市的團隊所製作

 

(照片取自網路,文字內容為Art2Wear版權所有,歡迎轉載,轉載請註明出處)

 

 

跟著《艾蜜莉在巴黎》學法式穿搭